Menu
24小时咨询热线 : 025-84535866
南京太乙堂中医医院,专注男性健康

高血压-疾病介绍

一、定义与范畴

中医并没有高血压这一名词,但高血压的症状如眩晕、头痛等,在中医理论中有所体现。中医通常将高血压归为“眩晕”、“头痛”、“心悸”、“胸痹”、“中风”、“水肿”等范畴。

二、病因与病机

中医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

  1. 饮食不节:如果患者经常吃油腻的食物,比如炸鸡、蹄髈、五花肉等,伤及脾胃,造成聚湿生痰,痰浊中阻,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2. 不良生活习惯:如果患者有不良生活习惯,比如抽烟、喝酒、运动少等,就可能会导致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担,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增加患有高血压的风险。

  3. 情志失调:长期的精神刺激或压力,容易导致情志失调,导致气机不畅,进而影响气血的运行,然后引发高血压。

  4. 肝阳上亢:中医认为,肝脏具有调节气血的功能,当情绪波动过大,就会导致肝失疏泄,气机郁结,进而引起肝阳上亢,导致血压升高。

  5. 阴阳两虚:如果患者存在肥胖或湿气重的情况,就可能导致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及脾肾阳虚症,这些变化均可以引起高血压。

三、症状与分类

高血压的症状在中医中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心悸等。中医将高血压分为不同的证型,主要包括:

  1. 肝阳上亢型:表现为头晕、头痛、口干、口苦、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红、舌苔厚腻等。

  2. 痰湿内盛型:表现为头晕如蒙、头重如裹、困倦乏力、呕吐痰涎、肢体沉重、舌苔胖腻、脉濡滑等。

  3. 瘀血阻窍型:表现为疼痛固定不移、偏身麻木、胸闷、舌苔紫暗、脉弦沉细等。

  4. 肝肾阴虚型:表现为头晕耳鸣、目涩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弦等。

  5. 肾阳衰微型:主要表现为肾阳虚症状,如头晕眼花、耳鸣、怕冷、心悸、气促、夜尿多、舌质淡胖、脉沉弱等。

四、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高血压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 症状观察:如果患者常出现眩晕和头痛的症状,这些症状在中医中被视为高血压的重要表现。

  2. 舌象与脉象: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象和脉象来判断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情况。高血压患者可能出现舌红苔黄、脉弦等体征。

  3. 观察面色:如肝阳上亢的患者可能面色潮红,而肾精不足的患者则可能面色晦暗。

  4. 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家族史,以及是否患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这些疾病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也要询问患者的生活习惯,如饮食、作息、运动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血压水平。

  5. 切诊:通过切诊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状况和气血运行情况。高血压患者可能出现弦脉、细涩脉等脉象。

五、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以及生活调理等。

  1.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采用中药内服。实证型高血压(包括肝阳上亢型、痰湿中阻型和气滞血淤型)和虚证型高血压(包括肝肾阴虚型、气虚型、命门火衰型)以及虚实兼挟型高血压(包括阴虚阳亢型和气虚血淤型)的治疗方法和药方各不相同。

  2. 针灸治疗:针灸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对高血压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常取的穴位有内关、太冲、曲池等。

  3.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相关穴位,如太阳穴、风池穴等,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血压的症状。

  4. 生活调理:包括调整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辛辣油腻食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加强适度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六、预防与调护

  1. 合理膳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过食肥甘厚味之品。

  2. 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3. 调畅情志: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4.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均可导致血压升高,应尽量避免。

  5. 定期体检:定期测量血压,及时发现并处理血压升高的情况。


高血压-南京邦德中医院

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