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在中医中归属于“真心痛”、“胸痹”的范畴。真心痛是指由于七情内伤、饮食不节等导致本脏亏损,以及外感寒邪、气滞血瘀等因素所引起的心脉瘀阻证候。胸痹则是指以胸部闷痛或阵发性疼痛为主的一种病症,常因劳累过度、年老体弱、久病失养等因素诱发,可由心肌梗死发展而来。
中医认为,心肌梗死的病因主要包括年老体衰、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寒邪内侵等。
年老体衰:年老久病或劳倦过度者,心肾阳虚,胸阳不展;气化不利,气血生化无源,脉络涩滞,心脉突然闭塞,气血运行中断,发为本病。
情志内伤:抑郁忧思,或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利,津液失布,痰湿阻滞,血脉不畅,血停为瘀,痰瘀阻于心脉,导致心脉突然闭塞,气血运行中断,从而发病。
饮食不节:恣食膏粱厚味,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或贪逸恶劳,终日伏案,多坐少动,气机不畅,痰湿积聚,瘀血内生,痰瘀互阻,心脉不畅,心脉突然闭塞,气血运行中断,发为本病。
寒邪内侵:素体阳虚,胸阳不展,阴寒之邪乘虚侵袭,阴寒凝滞,心阳不振,气血痹阻,遇气候骤冷或感寒使心脉突然闭塞,气血运行中断,从而发病。
中医对心肌梗死的症状表现有着详细的描述,主要包括突发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伴有心悸、心衰、脱证等。疼痛可放射至下颌、颈部、背部上方,常伴随发热、心动过速、恶心、呕吐、肠胀气和消化不良等症状。重症者可发生呃逆,部分患者以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突然晕厥、心律失常为始发症状。
中医诊断心肌梗死主要依据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如心电图、心肌酶谱等,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中医治疗心肌梗死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针灸治疗、中药治疗、食疗调养、情志调理和按摩疗法等。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如关元、内关、心俞、膻中等,可以调节心脏功能,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针灸治疗具有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等优点,适用于心肌梗死的急性期和恢复期。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心肌梗死主要以活血化瘀、益气养阴、温阳通脉为原则。常用中药有丹参、川芎、红花、人参、麦冬、黄芪等,这些药物可以改善心肌缺血,降低血脂,抗血小板聚集,从而减轻心肌梗死症状。中药治疗需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调理。
食疗调养:心肌梗死患者应遵循低脂、低盐、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可根据患者体质选择具有调脂、抗凝、保护心脏作用的食物,如大蒜、洋葱、木耳、山楂等。
情志调理:中医认为情志内伤是导致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心肌梗死患者需重视情志调理,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波动。可通过听音乐、练习书法、养花种草等方式陶冶情操,缓解心理压力。
按摩疗法:可以促进心肌梗死后心肌的恢复,改善心脏功能。常用的按摩方法有关元按摩、心俞按摩、内关按摩等。按摩时手法要轻柔,力度适中,以免造成患者不适。
预防:中医强调预防心肌梗死的重要性,提倡调整饮食结构、定期体检、情志调节、适当运动等预防措施。避免过量摄入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食物;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对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的人群;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行适当的情志调节;适度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调护:心肌梗死患者应保持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观察身体变化,及时发现异常症状并就医处理;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高血压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社交生活,给患者带来心理和社交方面的困扰。了解这些影响并积极应对,有助于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一、社交活动受限1.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社交参与度降低:高血压患者由于身体状况可能不适合进行过于剧烈或长时间的体力活动。例如,一些原本喜欢参加户外运动
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其形成途径有所不同。原发性高血压的成因较为复杂,涉及多种因素,而继发性高血压则主要由特定的疾病或因素引起。以下是具体介绍:一、原发性高血压1.遗传因素: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高血压患者,那么其亲属患高血压的风险会显著增加。研究表明,约 60% 的高
关注心脑健康也更需要关注心理健康,近日缅甸地震灾情惨烈,灾后重建也仍需包括心理修复。以下是一些关于地震后居民心理和心理反应的研究内容:一、地震后居民常见心理反应1.恐惧与焦虑:地震的强烈破坏力和不确定性会使居民产生强烈的恐惧和焦虑情绪。他们可能对余震、再次发生地震或类似灾难感到担忧,担心自己和家人的生
心理应激会从多个方面对高血压患者的病情产生不良影响,具体如下:一、不良影响1.血压波动加剧:心理应激时,人体会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导致血压迅速升高。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本身血压调节功能就存在一定障碍,心理应激会进一步破坏这种平衡,使血压波动幅度增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