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24小时咨询热线 : 025-84535866
南京太乙堂中医医院,专注男性健康

心肌梗死-疾病介绍

一、中医病名与归属

心肌梗死在中医中归属于“真心痛”、“胸痹”的范畴。真心痛是指由于七情内伤、饮食不节等导致本脏亏损,以及外感寒邪、气滞血瘀等因素所引起的心脉瘀阻证候。胸痹则是指以胸部闷痛或阵发性疼痛为主的一种病症,常因劳累过度、年老体弱、久病失养等因素诱发,可由心肌梗死发展而来。

二、中医病因

中医认为,心肌梗死的病因主要包括年老体衰、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寒邪内侵等。

  1. 年老体衰:年老久病或劳倦过度者,心肾阳虚,胸阳不展;气化不利,气血生化无源,脉络涩滞,心脉突然闭塞,气血运行中断,发为本病。

  2. 情志内伤:抑郁忧思,或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利,津液失布,痰湿阻滞,血脉不畅,血停为瘀,痰瘀阻于心脉,导致心脉突然闭塞,气血运行中断,从而发病。

  3. 饮食不节:恣食膏粱厚味,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或贪逸恶劳,终日伏案,多坐少动,气机不畅,痰湿积聚,瘀血内生,痰瘀互阻,心脉不畅,心脉突然闭塞,气血运行中断,发为本病。

  4. 寒邪内侵:素体阳虚,胸阳不展,阴寒之邪乘虚侵袭,阴寒凝滞,心阳不振,气血痹阻,遇气候骤冷或感寒使心脉突然闭塞,气血运行中断,从而发病。

三、中医症状

中医对心肌梗死的症状表现有着详细的描述,主要包括突发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伴有心悸、心衰、脱证等。疼痛可放射至下颌、颈部、背部上方,常伴随发热、心动过速、恶心、呕吐、肠胀气和消化不良等症状。重症者可发生呃逆,部分患者以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突然晕厥、心律失常为始发症状。

四、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心肌梗死主要依据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如心电图、心肌酶谱等,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五、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心肌梗死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针灸治疗、中药治疗、食疗调养、情志调理和按摩疗法等。

  1.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如关元、内关、心俞、膻中等,可以调节心脏功能,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针灸治疗具有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等优点,适用于心肌梗死的急性期和恢复期。

  2.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心肌梗死主要以活血化瘀、益气养阴、温阳通脉为原则。常用中药有丹参、川芎、红花、人参、麦冬、黄芪等,这些药物可以改善心肌缺血,降低血脂,抗血小板聚集,从而减轻心肌梗死症状。中药治疗需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调理。

  3. 食疗调养:心肌梗死患者应遵循低脂、低盐、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可根据患者体质选择具有调脂、抗凝、保护心脏作用的食物,如大蒜、洋葱、木耳、山楂等。

  4. 情志调理:中医认为情志内伤是导致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心肌梗死患者需重视情志调理,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波动。可通过听音乐、练习书法、养花种草等方式陶冶情操,缓解心理压力。

  5. 按摩疗法:可以促进心肌梗死后心肌的恢复,改善心脏功能。常用的按摩方法有关元按摩、心俞按摩、内关按摩等。按摩时手法要轻柔,力度适中,以免造成患者不适。

六、中医预防与调护

  1. 预防:中医强调预防心肌梗死的重要性,提倡调整饮食结构、定期体检、情志调节、适当运动等预防措施。避免过量摄入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食物;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对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的人群;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行适当的情志调节;适度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2. 调护:心肌梗死患者应保持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观察身体变化,及时发现异常症状并就医处理;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心肌梗死-南京邦德中医院

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