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24小时咨询热线 : 025-84535866
南京太乙堂中医医院,专注男性健康

心绞痛-疾病介绍

中医对心绞痛的理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以下是对中医心绞痛的简介:

一、定义与范畴

心绞痛在中医中被称为“胸痹”、“心痛”或“厥心痛”,是一种由于心脉痹阻、气血不通所引起的胸部疼痛或憋闷不适的病症。它属于中医心系疾病的范畴,与西医中的心绞痛概念相似,但中医更注重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把握其病因、病机及治法。

二、病因与病机

中医认为,心绞痛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脏腑虚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侵袭以及劳逸失度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心脉痹阻、气血不通,从而引发心绞痛。

  1. 脏腑虚弱:特别是肺部、脾胃和肾脏的功能障碍,可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导致心绞痛的发生。

  2. 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生冷、烟酒之品,可损伤脾胃,运化失司,聚湿生痰,痰阻气机,血滞成瘀,痰瘀痹阻心脉则胸痹心痛。

  3. 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痹阻脉络;思则气结,气滞血瘀,也可发为胸痛。

  4. 外邪侵袭:气候变化异常或长期在潮湿、高热寒冷环境中生活、工作,人体易于感受六淫之邪而发病,尤以风寒之邪最为常见。

  5. 劳逸失度: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过劳则耗伤气阴,心气不足,血不养心,更易耗伤元气,无力鼓动血行而致血脉瘀阻,发为胸痹心痛。

三、症状与表现

心绞痛的主要症状为胸部疼痛或憋闷不适,疼痛部位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或下颌等部位。疼痛通常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时间较短,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等药物后可缓解。此外,患者还可能伴有心悸、气短、乏力、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

四、诊断与鉴别

中医诊断心绞痛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舌象和脉象等。同时,还需与现代医学的检查结果相结合,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以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在鉴别诊断方面,中医需与肋间神经痛、胸膜炎、心包炎等疾病相区分。

五、治疗与预防

中医治疗心绞痛的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以及拔罐疗法等。

  1. 药物治疗:常用中成药有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等,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对于气滞血瘀型心绞痛,可服用血府逐瘀丸、柴胡舒肝散等药物;对于心阳虚型心绞痛,可服用桂枝甘草汤、参附强心丸等药物。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心绞痛通常选取任脉、神门、内关、膻中、厥阴俞等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以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疼痛。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内关、神门、足三里等穴位,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绞痛的症状。

  4. 拔罐疗法:拔罐疗法可通过负压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的效果。

在预防方面,中医强调调整生活习惯,保持阴阳平衡。具体措施包括调整饮食习惯,保持饮食均衡;保持情志舒畅,避免情志失调;适量运动,增强心肺功能;以及避免过度劳累等。


心绞痛-南京邦德中医院

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