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在中医中归属于“心痹”、“肺心病”、“心瘅”、“胸痹”(心痛)、“高原胸痹”或“风眩”等病的范畴,是一种因心病日久、阳气虚衰、运血无力、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血瘀水停所致的疾病。心衰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心力衰竭。
中医认为心衰的病因主要包括久病体虚、心气虚、心血不足、痰浊壅盛、瘀血阻滞等。
久病体虚:会导致脏腑功能衰退,心脏气血阴阳亏虚,不能正常发挥其生理功能,从而引起心力衰竭。
心气虚:是指心脏本身的气血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导致血液回流不畅,进而影响到肺和肾的功能,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
心血不足:是由于长期情志不遂、思虑过度等原因导致的心神失养,使心脏无法得到足够的营养供应,从而引起心悸、失眠等症状。
痰浊壅盛:指体内湿邪过重,化生痰浊,痰浊积聚于胸腔,阻碍了心肺正常的气血运行,从而导致心肺功能失调。
瘀血阻滞:是指血液在经络中凝滞不畅,影响了心脏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导致胸闷、心痛等症状。
心衰的主要症状包括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少尿等。根据心衰的不同证型,症状也有所差异。
气虚血瘀型:患者会表现出心悸神疲、胁下积快、舌质紫暗有淤点等症状。
气阴两虚型:患者会表现出心悸、心烦、面色无华、小便黄赤、潮热盗汗等不适症状。
阳虚水泛型:患者会表现出心悸怔仲、坐而不得卧、精神萎靡、气短喘促、形寒肢冷等症状。
痰饮阻肺型:患者会表现出心悸咳喘气急、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口唇紫绀等症状。
阴竭阳脱型:患者会表现出心悸、憋喘不得卧、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等症状。
中医诊断心衰主要依据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腹部等情况。心衰患者面色可能苍白或晦暗,舌体可能淡红或稍紫,舌苔一般白或灰白。
闻诊:通过倾听患者的言语、咳嗽声、腹部声音等来确定病情。心衰患者可能伴有咳嗽、气喘等声音。
问诊:通过与患者的交谈来了解病情。心衰患者可能主诉心悸、气短、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
切诊:通过触诊脉象来判断疾病的特点。心衰患者常见的脉象包括脉细弱无力、脉浮沉无力等。
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艾灸治疗、饮食调理等。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脉象、舌象等进行辨证施治。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养心汤、生脉饮、参芪术附汤等,以补益心肺、活血化瘀、温阳利水为原则。
针灸治疗:常选用内关、神门、膻中、心俞等穴位进行针刺,以调节经络气血,改善心脏的血液循环和功能。
推拿按摩:采用揉、按、推、拿等手法,按摩胸部、背部和四肢的相关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缓解身体疲劳和不适。
艾灸治疗:用艾条或艾炷进行温和灸或隔姜灸,以温通经脉、补充阳气、增强心脏动力。
饮食调理:以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为原则,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的食物。适当食用具有益气、养心、利水功效的食物,如山药、薏米、冬瓜等。
预防:中医强调预防心衰的重要性,提倡调整饮食结构、定期体检、情志调节、适当运动等预防措施。避免过量摄入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食物;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对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的人群;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行适当的情志调节;适度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调护:心衰患者应保持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观察身体变化,及时发现异常症状并就医处理;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高血压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社交生活,给患者带来心理和社交方面的困扰。了解这些影响并积极应对,有助于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一、社交活动受限1.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社交参与度降低:高血压患者由于身体状况可能不适合进行过于剧烈或长时间的体力活动。例如,一些原本喜欢参加户外运动
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其形成途径有所不同。原发性高血压的成因较为复杂,涉及多种因素,而继发性高血压则主要由特定的疾病或因素引起。以下是具体介绍:一、原发性高血压1.遗传因素: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高血压患者,那么其亲属患高血压的风险会显著增加。研究表明,约 60% 的高
关注心脑健康也更需要关注心理健康,近日缅甸地震灾情惨烈,灾后重建也仍需包括心理修复。以下是一些关于地震后居民心理和心理反应的研究内容:一、地震后居民常见心理反应1.恐惧与焦虑:地震的强烈破坏力和不确定性会使居民产生强烈的恐惧和焦虑情绪。他们可能对余震、再次发生地震或类似灾难感到担忧,担心自己和家人的生
心理应激会从多个方面对高血压患者的病情产生不良影响,具体如下:一、不良影响1.血压波动加剧:心理应激时,人体会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导致血压迅速升高。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本身血压调节功能就存在一定障碍,心理应激会进一步破坏这种平衡,使血压波动幅度增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