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24小时咨询热线 : 025-84535866
南京太乙堂中医医院,专注男性健康

心衰-疾病介绍

一、中医病名与归属

心衰在中医中归属于“心痹”、“肺心病”、“心瘅”、“胸痹”(心痛)、“高原胸痹”或“风眩”等病的范畴,是一种因心病日久、阳气虚衰、运血无力、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血瘀水停所致的疾病。心衰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心力衰竭。

二、中医病因

中医认为心衰的病因主要包括久病体虚、心气虚、心血不足、痰浊壅盛、瘀血阻滞等。

  1. 久病体虚:会导致脏腑功能衰退,心脏气血阴阳亏虚,不能正常发挥其生理功能,从而引起心力衰竭。

  2. 心气虚:是指心脏本身的气血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导致血液回流不畅,进而影响到肺和肾的功能,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

  3. 心血不足:是由于长期情志不遂、思虑过度等原因导致的心神失养,使心脏无法得到足够的营养供应,从而引起心悸、失眠等症状。

  4. 痰浊壅盛:指体内湿邪过重,化生痰浊,痰浊积聚于胸腔,阻碍了心肺正常的气血运行,从而导致心肺功能失调。

  5. 瘀血阻滞:是指血液在经络中凝滞不畅,影响了心脏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导致胸闷、心痛等症状。

三、中医症状

心衰的主要症状包括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少尿等。根据心衰的不同证型,症状也有所差异。

  1. 气虚血瘀型:患者会表现出心悸神疲、胁下积快、舌质紫暗有淤点等症状。

  2. 气阴两虚型:患者会表现出心悸、心烦、面色无华、小便黄赤、潮热盗汗等不适症状。

  3. 阳虚水泛型:患者会表现出心悸怔仲、坐而不得卧、精神萎靡、气短喘促、形寒肢冷等症状。

  4. 痰饮阻肺型:患者会表现出心悸咳喘气急、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口唇紫绀等症状。

  5. 阴竭阳脱型:患者会表现出心悸、憋喘不得卧、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等症状。

四、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心衰主要依据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

  1.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腹部等情况。心衰患者面色可能苍白或晦暗,舌体可能淡红或稍紫,舌苔一般白或灰白。

  2. 闻诊:通过倾听患者的言语、咳嗽声、腹部声音等来确定病情。心衰患者可能伴有咳嗽、气喘等声音。

  3. 问诊:通过与患者的交谈来了解病情。心衰患者可能主诉心悸、气短、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

  4. 切诊:通过触诊脉象来判断疾病的特点。心衰患者常见的脉象包括脉细弱无力、脉浮沉无力等。

五、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艾灸治疗、饮食调理等。

  1.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脉象、舌象等进行辨证施治。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养心汤、生脉饮、参芪术附汤等,以补益心肺、活血化瘀、温阳利水为原则。

  2. 针灸治疗:常选用内关、神门、膻中、心俞等穴位进行针刺,以调节经络气血,改善心脏的血液循环和功能。

  3. 推拿按摩:采用揉、按、推、拿等手法,按摩胸部、背部和四肢的相关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缓解身体疲劳和不适。

  4. 艾灸治疗:用艾条或艾炷进行温和灸或隔姜灸,以温通经脉、补充阳气、增强心脏动力。

  5. 饮食调理:以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为原则,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的食物。适当食用具有益气、养心、利水功效的食物,如山药、薏米、冬瓜等。

六、中医预防与调护

  1. 预防:中医强调预防心衰的重要性,提倡调整饮食结构、定期体检、情志调节、适当运动等预防措施。避免过量摄入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食物;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对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的人群;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行适当的情志调节;适度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2. 调护:心衰患者应保持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观察身体变化,及时发现异常症状并就医处理;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心衰-南京邦德中医院

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