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24小时咨询热线 : 025-84535866
南京太乙堂中医医院,专注男性健康

房颤-疾病介绍

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的病症,中医对其有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以下是对中医房颤的详细简介:

一、定义与范畴

房颤,即心房颤动,中医通常将其称为“胸痹”或“心悸”。这是一种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所致的心脏疾病。房颤在中医范畴内被视为心系疾病的一种,与西医中的房颤概念相似,但中医更注重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把握其病因、病机及治法。

二、病因与病机

中医认为,房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

  1. 正气亏虚: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气血不断耗损,加上肝肾功能的逐渐衰退,房颤的发病率逐渐升高。

  2. 情志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波动,可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心脏的功能。

  3. 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生冷、烟酒之品,可损伤脾胃,运化失司,聚湿生痰,痰阻气机,血滞成瘀,痰瘀痹阻心脉则胸痹心痛。

  4. 劳累过度:过度劳累可耗伤心气,使心脏功能下降,进而引发房颤。

  5. 外感寒邪:外感寒邪可侵袭心脉,导致心脉痹阻,从而引发房颤。

三、症状与表现

房颤的主要症状包括:

  1. 心慌不安:患者常常感到心跳加速、心悸,伴有心慌不安、烦躁等情绪波动。

  2. 胸闷气短:由于心脉痹阻,患者常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

  3. 失眠多梦:房颤患者往往难以入睡,或睡眠质量差,容易做梦、易醒。

  4. 眩晕头痛:房颤患者可能会出现眩晕、头痛等不适症状,这可能是由于心悸导致的脑供血不足所致。

  5. 脉搏短绌:房颤患者的脉搏跳动无规律,时快时慢,脉搏短绌现象明显。

  6. 舌质紫暗:舌质紫暗是房颤患者常见的舌象,提示患者体内有瘀血。

四、诊断与鉴别

中医诊断房颤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以及望闻问切等中医诊断方法。同时,现代医学的心电图检查也可为中医诊断提供重要参考。在鉴别诊断方面,中医需与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疾病相区分。

五、治疗与预防

中医治疗房颤的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以及生活调理等。

  1. 药物治疗

    • 安心养神:治疗房颤并伴有心悸、神疲乏力等症状,可以使用牛黄安心丸、安神定志丸等药物。

    • 振奋心阳:治疗房颤并伴有胸痛、寒冷、动则加重等症状时,可以使用枳实薤白白酒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药物。

    • 活血化瘀:治疗房颤并伴有胸痛、舌质暗紫等症状时,可以使用生脉散、桃仁红花煎等药物。

    • 中成药:参松养心胶囊、稳心颗粒等中成药也可用于房颤的治疗,但只能起到缓解作用,不能达到治愈效果。

  2. 针灸治疗:针灸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紧张情绪,对预防房颤有益。常取内关、心俞、膻中等穴位,以调和心神、疏通经络。

  3.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相关穴位,如内关、神门等,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房颤的症状。

  4. 生活调理

    • 调整饮食:建议清淡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辛辣油腻食品。应限制烟酒,并减少咖啡、茶等刺激性饮品的摄入。

    •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 适度运动:加强适度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有助于舒缓压力,增强体质。

综上所述,中医对房颤的理解和治疗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方法。通过综合调理和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地缓解房颤的症状,降低复发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房颤通常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对于严重或急性房颤患者,还需结合西医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房颤-南京邦德中医院

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