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24小时咨询热线 : 025-84535866
南京太乙堂中医医院,专注男性健康

痛经-疾病介绍

中医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是指每逢月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出现的以周期性、反复性小腹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以下是对中医痛经的详细介绍:

一、病因与病机

中医认为痛经有虚实之分,临床上以寒证、瘀证为多见。具体病因与病机包括:

  1. 寒凝血瘀:寒邪侵入人体后,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使血液凝结成块,形成“瘀”,从而出现痛经的症状。

  2. 气滞血瘀:情志不畅、饮食失调等因素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起气血郁滞不通,进一步加重血行障碍,久而久之也会形成“瘀”阻滞胞宫,导致痛经的发生。

  3. 气血虚弱:气血不足,不能充分濡养冲任胞宫,导致胞宫失于所养,不荣则痛,从而引发痛经。

  4. 阴虚血热:多由长期情绪抑郁或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引起,导致体内阴液亏虚,阳气相对偏亢,阴阳失衡,热扰冲任,气血逆乱,故见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月经量多等症状。

  5. 肝肾亏损:肝藏血,肾主生殖,若存在过度劳累、房事过度等情况,则可能导致肝肾亏损,精血不足,冲任失养,从而引起痛经。

二、辨证分型

中医将痛经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方法均有所不同。常见的辨证分型包括:

  1. 气滞血瘀型: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行经不畅,色紫黯有血块,块下痛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

  2. 寒凝血瘀型: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月经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

  3. 气血虚弱型:小腹隐隐作痛,喜按喜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面色无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4. 湿热蕴结型: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经量多或经期长,色黯红,质稠或有血块,带下量多,色黄臭秽,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三、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多样,注重辨证施治,采用多种手段综合治疗,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

  1. 中药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益母草等,这些药物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作用。具体的药物组合和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来调整,建议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 寒凝血瘀型:可选用温经汤进行调理,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 气滞血瘀型:可采用舒肝理气、活血止痛的药物如逍遥丸等进行缓解。

    • 气血虚弱型:补益气血是治疗气血虚弱型痛经的主要方法,可用八珍汤加减以健脾养血、调经止痛。

    • 阴虚血热型:可使用滋阴清热的中药方剂,如知柏地黄丸等。

    • 肝肾亏损型:需滋养肝肾,常用方药有当归地黄饮子等。

  2.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常用的穴位有关元、三阴交、曲池、足三里等。针灸治疗需要在专业针灸师的指导下进行。

  3. 拔罐治疗:通过在皮肤上产生负压,使局部充血、瘀血消散,以缓解疼痛。对于痛经患者,可以选择在腰部、腹部等部位进行拔罐。拔罐治疗同样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4. 艾灸治疗:利用艾条燃烧产生的热力来刺激穴位,以达到调经止痛的目的。常用的穴位有关元、神阙、三阴交等。艾灸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5.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相关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疼痛。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按揉、点按、推擦等。


痛经-南京邦德中医院

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