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是以患者自觉头部疼痛为临床特征的常见病证,其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两大类。外感头痛多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上犯于脑,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所致;内伤头痛则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亏虚、痰浊内生、瘀血阻滞等因素有关。
外感头痛
风邪:中医认为,高巅之上,唯风可到,风为百病之长。因此,头痛与外感六淫中的风邪关系密切,多为风邪侵袭所致。风邪可夹寒、夹湿、夹热侵袭头部的经络,阻遏经脉,引发头痛。
寒邪:寒邪亦可引起头痛,当寒邪侵袭人体,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
热邪:部分患者因热邪侵袭而出现头痛,如吃火锅后出汗导致的头痛,以前额疼为主,下午疼痛剧烈,属于典型的阳明经头痛。
湿邪:湿邪侵袭可导致患者头昏昏沉沉,食欲不振。
内伤头痛
情绪波动:生气、大怒、忧思等情绪波动会导致气机运行不通畅,进而引发头痛。
过度劳累:过度劳累会耗伤气血,导致头痛。
脏腑功能失调:如肝阳上亢、脾虚不运、肾亏不纳等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引发头痛。肝阳上亢型头痛表现为头痛剧烈,如刀割一般,常伴有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等症状;脾虚不运型头痛表现为头痛并不十分剧烈,但经常性出现,伴有头晕、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肾亏不纳型头痛则主要表现为头晕,伴有耳鸣、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等症状。
痰浊内生:饮食不节,脾胃功能减退,湿痰内生,上蒙清窍,亦可引发头痛。
瘀血阻滞:跌仆损伤、久病入络等导致瘀血痹阻于脑,不通则痛,亦可发为头痛。
中医治疗头痛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采用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中药内服
外感性头痛:对于风寒头痛,常用方剂有川芎茶调散;对于风热头痛,常用方剂有芎芷石膏汤;对于风湿头痛,常用方剂有羌活胜湿汤。
内伤性头痛:对于血虚头痛,常用方剂有归脾汤;对于痰浊头痛,常用方剂有半夏白术天麻汤;对于瘀血头痛,常用方剂有通窍活血汤;对于肝阳头痛,常用方剂有天麻钩藤饮;对于肾虚头痛,则用大补元煎滋补肾阴。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头痛具有显著的疗效,常选用的穴位包括百会穴、风池穴、攒竹穴、四白穴等,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和病因进行针刺治疗。
推拿按摩
适当的头部保健按摩可预防头痛,对于已经发生的头痛,推拿按摩也有助于缓解疼痛。
避免外感:注意起居调摄,避免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以减少外感头痛的发生。
调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和情绪波动,以预防内伤头痛的发生。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维持气血的平衡。
饮食调理: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防加重病情。对于不同类型的头痛,如肝阳上亢者禁食肥甘厚腻,以免生热动风;肝火头痛者可用冷毛巾敷头部;痰浊头痛者宜清淡饮食,避免助湿生痰;精血亏虚者应多进食血肉有情之品。
肺结节在中医里被归为 “肺积”“痰核” 范畴,其形成与体质、邪气侵袭密切相关。不同类型的肺结节,应对方法也需区别对待。精准辨证、对症调理,才能让结节调理更高效。一、痰湿型肺结节:健脾化痰是关键痰湿型肺结节多因脾胃虚弱、痰湿积聚所致。这类患者常感胸闷、痰多,舌苔厚腻,结节在影像上多表现为边界模糊、密度较
在中医理论中,身体的异常往往与生活习惯紧密相关。肺结节的出现,也可能与一些长期坚持的生活细节有关,及时调整这些细节,能为肺部健康 “保驾护航”。一、饮食不节酿痰湿,肺部易生 “瘀阻”中医认为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饮食不当会间接影响肺部。长期爱吃生冷食物,如冰饮、凉菜,会损伤脾胃阳气,导致痰湿
血管健康是心脏正常运转的基础,就像通畅的河道才能让船只顺利航行。随着年龄增长和不良生活习惯影响,血管容易淤积脂质、气血不畅,进而增加心梗、脑梗风险。南京太乙堂中医结合临床经验,推荐 3 种天然护心茶,日常饮用可起到疏通血管、养护心脏的作用,堪称血管 “清道夫”。1.玫瑰山楂茶:理气又化淤这款茶以玫瑰花 5 克
夏季养心不仅是顺应时令,更是守护健康的关键。高温易让人心气涣散,若陷入不良习惯,心脏功能会悄悄受损。从中医角度出发,认清并避开 3 个 “伤心” 陷阱,才能让心脏在夏天保持活力。一、饮食辛辣油腻:痰湿内生堵血脉夏天不少人爱吃麻辣火锅、烧烤,觉得能 “开胃”,却不知这类食物会让心脏 “受累”。辛辣食物易生燥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