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冬天的第二个节气。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意思是说小雪节气,彩虹藏起来不见了,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小雪至,叶落尽,草枯黄。这个时候天气常常多雾阴晦,气温越来越低。寒湿淅沥,阴盛阳衰,自然界的生物都进入休养闭藏的状态,以蓄养其生命的活力,也提示我们到了御寒保暖、防病养生的季节。
南京太乙堂中医专家提醒大家
小雪节气要做好“五藏”
一藏:藏好阳气
小雪节气的气候虽冷却还没进入到严冬,很多人不太注意戴帽子、围巾,身体往往容易遭受寒邪入侵。寒邪入侵人体,导致血管收缩,血液流通不畅,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寒邪入侵容易使人体经脉失于温煦,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各类疼痛也会容易发生并加剧。
南京太乙堂中医院慢性病管理专家、疼痛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诊疗专家何双主任指出“头为诸阳之会”,头部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最不能受寒,外出要戴帽子、围围巾,注意保护阳气;关节也是人体容易受寒的部分,例如膝关节、肘关节、脚踝等,一定不要把这些部位暴露出来,外出护膝、长棉袜要穿好,做好防寒措施。
南京太乙堂中医院微创外科专家、疼痛疾病中医诊疗专家陈潭林主任温馨提醒大家,冬季虽寒,但忌久坐久卧。中医认为久卧久坐,容易使人体气血壅滞,新陈代谢减缓,引发身体不适。可以选择在不受寒的环境,适当活动筋骨。
二藏:藏好睡眠
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即是“顺应天时”,冬季昼短夜长,尤其是小雪气节过后,白天越来越短。因此冬季是一年中最需要保证充足睡眠的季节,应早睡晚起,早睡以养阳气、晚起以固阴精。
南京太乙堂中医院心脑血管专家张育新主任建议心脑血管类疾病患者不要熬夜,需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增强人体免疫力,温煦人体经络,促进气血循环,避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三藏:藏好水分
小雪时节,气候干燥,人体易缺水,导致皮肤干燥、喉咙不适、便秘等症状。因此,要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蜂蜜、梨、白萝卜、大白菜等。这些食物能够润燥解毒,缓解口干咽燥、便秘等现象,保持身体的湿润和舒适。
南京太乙堂中医院特邀肛肠专家曹远峰主任建议您,喝蜂蜜水,可润燥解毒、白萝卜水,能清热利尿。这些不但能补充人体所需的水分,促进新陈代谢,而且能保持身体内外水润,预防便秘等肛肠疾病。
四藏:藏好运动
小雪之后气候寒冷,很多人会减少户外活动,会导致身体血液循环减慢,机体免疫力降低。建议大家积极运动,可选择一些温和而高效的有氧运动强健体质,如慢跑、快步走、太极扇、八段锦、太极拳等,会让全身各个部位活跃起来,促进血液循环。但不可运动过度,高强度的运动,大量的出汗,会“发泄阳气”,起到相反的作用。
五藏:藏好情志
小雪节气后,天气阴冷晦暗,草木凋敝,容易让人的情绪失调,产生抑郁。所谓冬“藏”,即神藏于内,力求精神安宁,含而不露。宜恬淡安静、寡欲少求,我们应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节喜制怒,与人多沟通交流,舒解心结。大家也可多晒太阳、听听音乐、参加娱乐活动,以激起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
有句老话常挂嘴边:“小雪不养生,来年寻医忙。”小雪节气之际,养生之道在于顺应天时,首要之务便是保暖,确保身体免受寒气侵袭,护住阳气之根本。饮食上,宜温补滋养,多摄入温热食材,调和体内阴阳平衡。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等,可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同时,调节心态,保持乐观平和。通过这些养生举措,不仅能在寒冬中藏好阳气,还能为来年的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让身体更加健壮,免疫力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