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作为一种常见的肛门疾病,其疼痛往往让患者难以启齿,但了解其背后的秘密对于治疗和预防至关重要。以下是对肛裂的详细解析:
一、肛裂的定义与成因
肛裂是指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并形成感染性、缺血性溃疡,其成因主要包括:
便秘:长期便秘或大便干硬,排便时用力过猛,容易损伤肛管皮肤,形成肛裂。
损伤:分娩时过度用力、肛门手术或外伤等,也可能导致肛裂的发生。
感染:肛门部位细菌感染可致局部组织脆弱,裂开形成肛裂。
肛门括约肌紧张:持续的肌肉紧张状态可引发或加重肛裂。
二、肛裂的症状
肛裂的症状多样且明显,主要包括:
疼痛:这是肛裂最主要的症状,具有周期性。排便时,粪便刺激溃疡面的神经末梢,引起剧烈疼痛。排便后,由于肛门内括约肌的收缩,疼痛可能会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直至括约肌疲劳后疼痛逐渐缓解。下蹲、行走等动作也可能加剧疼痛。
出血:肛裂患者在排便时,由于粪便经过裂口,可能导致少量出血。这种出血通常表现为粪便表面带有血丝,或在擦拭肛门时手纸上带有血滴。肛裂的出血量一般不多,且呈鲜红色。
便秘:肛裂与便秘常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由于肛裂引起的疼痛,患者可能害怕排便而故意减少排便次数,导致粪便在肠道内长时间滞留,水分被过度吸收,使粪便变得干硬。这种干硬的粪便在通过肛门时,更容易造成肛门皮肤裂开,加重肛裂。
瘙痒:肛裂患者的肛门裂口溃疡面或肛门腺体会分泌出一些脓液,这些脓液刺激肛门皮肤后,会使患者感到肛门部位瘙痒和潮湿。
三、肛裂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通过病史询问、局部视诊、指检及肛门镜检查等方法,可以确诊肛裂。
若肛裂发生在侧方,应警惕是否由克罗恩病、结核、梅毒、艾滋病、皮肤病(如银屑病)或肛管癌等引起,需要进一步检查(如电子结肠镜+局部组织活检等)。
治疗:
保守治疗:适用于早期、表浅的肛裂。主要通过纠正便秘、止痛和促进溃疡愈合来达到治疗目的。具体方法包括口服缓泻剂(如乳果糖、果导片等)、坐浴(如高锰酸钾溶液等)、敷药(如马应龙痔疮膏、黄连膏等)等。同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排便习惯,预防肛裂的发生。
手术治疗:适用于经保守治疗无效、伴有裂痔、肛乳头肥大、裂口边缘脓肿或皮下瘘、溃疡边缘肥厚坚硬久不愈合、伴有肛门狭窄等情况的肛裂。手术方式包括扩肛术、肛裂切除术+纵切横缝术、肛裂切除术+外括约肌切断术、肛裂切除术+侧位(后位)内括约肌切断术等。手术治疗能够立马解决排便时剧痛之痛苦,且技术难度不是特别大、风险也不怎么高、恢复也是比较快。
四、肛裂的预防
为了预防肛裂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保持大便通畅: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等方法,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和腹泻。
注意肛门卫生:排便后及时用温水清洗肛门,避免细菌感染。
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避免久坐久站导致肛门部位血液循环不畅。
及时治疗肛周疾病:如肛周脓肿、肛窦炎等,应及时治疗,以防止其发展为肛裂。
综上所述,肛裂虽然是一种常见的肛门疾病,但只要我们了解其症状、成因、诊断与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就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肛裂,远离其带来的痛苦。
温馨提示:本平台文章仅供医院内部员工学习参考,不作为对外宣传使用,且不可作为诊断依据。
免责声明:部分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信息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后台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