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绪对心脑血管健康的影响机制
1.神经内分泌调节失衡:当人们处于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状态时,交感神经会兴奋,促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会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增加心脏负担,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还可能促使血管收缩,减少心脏和大脑的血液供应,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2.炎症反应激活:负面情绪能够激活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如 C 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等,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壁变得粗糙,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脂质沉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进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
3.行为习惯改变:不良情绪往往会导致人们生活行为习惯的改变。例如,很多人在情绪低落或压力大时会选择吸烟、酗酒、暴饮暴食、熬夜等不良方式来缓解情绪。吸烟会使血管收缩,降低血管弹性,增加血液黏稠度;酗酒可导致血压升高、心律失常;暴饮暴食易引发肥胖、高血脂等问题;熬夜会干扰人体正常的生物钟,影响心血管功能的自我调节,这些不良行为习惯都间接损害了心脑血管健康。
二、常见情绪问题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联
1.焦虑与心脑血管疾病:焦虑情绪会使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血压波动频繁且升高。研究表明,长期焦虑的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比正常人群高出数倍。同时,焦虑还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如早搏、心动过速等,对于本身就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焦虑会加重病情,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2.抑郁与心脑血管疾病:抑郁症患者体内神经递质失衡,会影响心脏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导致心率变异性降低,心脏对各种应激的适应能力减弱。此外,抑郁患者往往缺乏运动,饮食习惯也可能较差,容易出现肥胖、高血脂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可能性。而且,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患病后由于身体不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容易出现抑郁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3.愤怒与心脑血管疾病:愤怒时人体会迅速释放大量的肾上腺素等激素,导致血压急剧升高,心跳加速。这种瞬间的血压和心率变化对血管和心脏造成极大的压力,容易引发血管破裂、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尤其是对于本身就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愤怒带来的风险更高。
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情绪管理方法
1.认知行为疗法:
患者要认识到情绪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密切关系,了解不良情绪对病情的负面影响,从而提高对情绪管理的重视程度。
通过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和相关事件,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和触发因素,学会识别负面思维模式,并尝试用积极、理性的思维方式去替代。例如,当感到焦虑时,思考焦虑的根源是对疾病的担忧,然后尝试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治疗和康复过程,相信通过合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能够控制病情。
2.放松训练:
深呼吸训练:每天花 10 - 15 分钟,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或躺下,慢慢地吸气,使腹部膨胀,然后缓慢呼气,重复多次。深呼吸可以激活身体的放松反应,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缓解紧张情绪。
冥想:每天进行 15 - 30 分钟的冥想练习,专注于当下的呼吸和感觉,排除杂念。冥想能够帮助患者平静身心,减轻焦虑和压力,改善情绪状态,对心脑血管健康也有积极的影响。
渐进性肌肉松弛:依次紧绷和放松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从脚部开始,逐渐向上到头部。通过这种方式,让身体感受到紧张与放松的差异,帮助放松全身肌肉,缓解身体的紧张感,进而改善情绪。
3.社交支持与沟通:
与家人、朋友保持密切的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家人和朋友的理解、支持和鼓励能够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慰藉,减轻孤独感和焦虑情绪。
参加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互助小组,与其他患者交流康复经验和应对情绪问题的方法。在互助小组中,患者能够感受到自己并不孤单,从他人的成功经验中获得信心和力量,有助于更好地管理情绪。
4.培养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如绘画、音乐、书法、阅读、园艺等。投入到兴趣爱好中能够转移注意力,让患者从对疾病的过度关注中解脱出来,带来愉悦感和成就感,改善情绪状态。例如,绘画可以帮助患者表达内心的情感,音乐能够舒缓情绪,阅读能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这些活动都对情绪管理和心脑血管健康有益。
南京太乙堂医院强烈建议广大百姓,一旦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或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检查并接受治疗。同时,也要注重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通过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等方式来降低患病风险。
温馨提示:本平台文章仅供医院内部员工学习参考,不作为对外宣传使用,且不可作为诊断依据。
免责声明:部分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信息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后台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