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康复期常见心理问题及原因
1.焦虑与恐惧:患者对疾病的复发存在担忧,害怕再次发生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脑卒中。同时,对康复过程中的身体变化和功能恢复情况不确定,也会导致焦虑和恐惧情绪产生。例如,康复过程中偶尔出现的胸痛、头晕等不适症状,可能使患者过度紧张。
2.抑郁:心脑血管疾病往往会对患者的生活方式和日常生活能力造成影响,如不能像以前一样自由活动、工作等。身体功能的受限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悲观预期,容易使患者产生抑郁情绪。长期患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和家庭压力也会加重抑郁程度。
3.自卑与孤独感:部分患者在康复期由于身体功能未完全恢复,需要他人照顾,在生活中感到自己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同时,由于社交活动减少,与外界交流受限,会感到孤独,进一步影响心理健康。
二、心理问题对康复的负面影响
1.影响康复依从性: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会使患者对康复治疗的积极性降低,不按时服药、不配合康复训练等情况增加。例如,抑郁患者可能缺乏动力进行康复运动,导致身体功能恢复缓慢。
2.加重病情:不良心理状态会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导致血压、心率波动,增加心脏负担。长期的心理压力还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降低身体抵抗力,不利于病情的恢复,甚至可能促使心脑血管疾病复发。
3.降低生活质量:心理问题会影响患者的情绪和生活态度,使其难以享受正常的生活乐趣,对家庭关系和社会交往也产生负面影响,严重降低生活质量。
三、康复期心理调适方法
1.认知调整:
患者要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康复知识,认识到康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出现一些身体不适是正常现象,增强对康复的信心。可以通过阅读科普书籍、参加健康讲座等方式获取相关知识。
改变对疾病的看法,将疾病视为生活的一次挑战,而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康复过程。
2.心理支持:
家人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陪伴,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提供情感支持。例如,家人可定期与患者进行深入交流,倾听患者的烦恼。
参加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互助小组,与其他患者分享康复经验,互相鼓励,从他人的成功康复案例中获取信心和力量。
3.放松训练:
进行深呼吸训练,每天多次,每次 5 - 10 分钟。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慢慢地吸气使腹部膨胀,然后缓慢呼气,重复进行,可缓解紧张情绪。
冥想也是有效的放松方式,每天进行 15 - 30 分钟的冥想练习,专注于当下的呼吸和感觉,排除杂念,帮助平静身心。
4.培养兴趣爱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如绘画、书法、音乐、钓鱼等兴趣活动。投入到兴趣爱好中能够转移注意力,带来愉悦感,改善心理状态,促进康复。例如,学习绘画可以帮助患者表达内心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温馨提示:本平台文章仅供医院内部员工学习参考,不作为对外宣传使用,且不可作为诊断依据。
免责声明:部分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信息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后台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