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24小时咨询热线 : 025-84535866
南京太乙堂中医医院,专注男性健康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疾病问答
中医理论看高血压
时间:2025-02-24 作者:南京太乙堂中医医院

image.png

从中医理论来看,高血压可归属于 眩晕”“头痛等范畴,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病因

1.情志失调:长期情志不舒,如抑郁、焦虑、恼怒等,可使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阳上亢,上扰清窍,发为眩晕、头痛,导致血压升高。

2.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辛辣醇酒等,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常,聚湿生痰,痰浊上蒙清窍,或痰郁化火,痰火上扰,可引发高血压。

3.久病劳伤:久病体虚或劳欲过度,耗伤肾精,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导致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肾阳亏虚,不能温煦脾阳,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上泛为痰,也可引发高血压。

4.先天禀赋不足:先天体质虚弱,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易出现血压异常。

二、病理机制

1.肝阳上亢: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若情志、饮食等因素导致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气血上逆,头目失养,就会出现头晕、头痛等高血压症状。

2.痰湿内阻:脾主运化,若脾胃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聚湿成痰,痰湿阻滞经络,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可导致头目昏蒙,血压升高。

3.瘀血阻络:久病入络,或情志不畅,气滞血瘀,瘀血阻滞脉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可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且瘀血可加重病情,使血压难以控制。

4.气血亏虚: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或久病失血等,导致气血亏虚,清窍失养,也会出现头晕、目眩等表现,在一些高血压患者中,尤其是病程较长、体质虚弱者,可见此证型。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是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出发,强调人体内部脏腑、经络、气血等的相互关系,通过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来达到治疗高血压及预防并发症的目的。

温馨提示:本平台文章仅供医院内部员工学习参考,不作为对外宣传使用,且不可作为诊断依据。

免责声明:部分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信息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后台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