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阶段,7月30日就进入中伏了。中伏是三伏中最最热的一伏,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养生时刻。老话说,“中伏不补,秋天受苦”。
伏天暑热之邪熏蒸于外,周围环境温度高;随社会发展,应运而生了冰箱、空调等现代设备。人们养成了在酷热难耐时,直接坐下对着空调风直吹;或拿起冰镇饮料一饮而尽的习惯,往往忽视“物极必反”的道理:从酷热突然一下子到极寒,长此以往人体是受不了的。
伏天大部分阳气浮于体表,寒邪直中于内,导致体内留存不多的阳气被寒邪所伤,脾阳更是最先受邪,因此三伏天胃肠道有问题的人群很多,腹痛、腹泻、腹胀层出不穷。
时至中伏,如何调养身体安度盛夏,避免多病之秋呢?
暑邪是夏季最主要的邪气,夏季汗出过多会带走体内津液,进一步发展会导致气阴两虚。气伤了以后,推动血液运行的能力就弱了,所以血液容易运行迟缓,很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脑梗、心梗。
预防脑梗
祛暑邪:清凉绿豆汤绿豆30g、芦根9g、生甘草3g,先将芦根、甘草用纱布包好,加水适量与绿豆同煮,把装着芦根、甘草的药包拿掉后即可饮用,能防暑消暑。
二伏时节,气候炎热,人们更容易“上火”,出现咽痛、烦躁、失眠等不适。再加上人们汗出过多,使得体内的水分丢失增加,还会有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赤短少等表现。
清热方:吃苦味、煲水鸭
1.吃苦味苦味食物都属于寒凉性质,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健胃的功效,特别适合于在炎热的夏季食用。
2煲水鸭俗语“大暑老鸭胜补药”,鸭肉能够祛热清火、消暑。准备1只水鸭,连同冬瓜、葱、料酒、姜等放入锅里加水,用大火把水烧开后,小火煲两个小时左右,加入适量食盐即可。
二伏时节雨水逐渐增多,湿邪最易乘机而入。暑湿侵害人体会出现口中黏腻、头昏脑胀、肢体困重等症状,不仅皮肤感觉黏黏的,连内脏也黏滞起来,导致有些人出现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口中黏腻等不适,甚至旧病复发。
祛湿招:运动微出汗、睡前泡泡脚
1.运动微出汗适当出汗有助驱除体内多余湿气。年轻人步行慢跑,老年人打太极拳,都是出微汗的运动。
2.睡前泡泡脚睡前用热水泡脚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加速湿气排出,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养心气、补阳气,护胃气
中午小憩养心气
长夏酷暑难耐,结合夏天白昼长的特点,建议顺应自然界节律,“晚睡早起”,中午午睡半小时左右,合“子午养生”之意,养足心脏阳气,有助消除疲劳,以保持心神安宁
睡眠与情绪和免疫力密切相关,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劳逸结合。脾胃功能较弱人群如出现睡眠方面等问题,应及时就医,选择中药、针灸等方法治疗。
食物种类因时、因地、因体质、因病给予调整,三伏天应避免过食辛辣、油腻食物。可适当食用清热利湿类食物,如冬瓜、苦瓜、丝瓜、鲤鱼、白扁豆、薏苡仁等;“粥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中伏脾胃功能较虚弱,粥类较易消化吸收,且粥有生津作用,能弥补酷暑因出汗散热而丢失的津液。茯苓粥、薏米红豆粥、山药粥、莲子粥等都具有健脾化湿、清热祛毒的作用。
温馨提示:本平台文章仅供医院内部员工学习参考,不作为对外宣传使用,且不可作为诊断依据。
免责声明:部分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信息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后台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