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作为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身体伤痛的同时,也在心理层面造成巨大冲击。震后人们易出现焦虑、恐惧、失眠、抑郁等心理应激反应。中医源远流长,在调节情志、舒缓心理压力方面有独特优势,以下为您介绍几种中医调理地震后心理应激的方法。
一、情志相胜疗法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与五脏紧密相连,不同情志对应不同脏腑,且情志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依据此理论,可采用情志相胜疗法来调节震后心理应激。例如,对于过度恐惧的人,恐惧伤肾,而思胜恐,可通过引导其专注思考问题,如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计划震后生活重建等方式,缓解恐惧情绪。又如,对于处于极度悲伤状态、肺气受损的人,喜能胜悲,可安排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如组织观看喜剧表演、分享有趣经历等,促使其心情愉悦,改善悲伤情绪。
二、中药调理
1.解郁安神类中药:
柴胡疏肝散:由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等组成。具有疏肝理气、解郁止痛的功效。对于地震后因情志不舒导致肝气郁结,出现情绪低落、焦虑不安、胸胁胀满等症状的人群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香附理气疏肝,助柴胡以解肝郁;川芎行气活血而止痛,助柴胡以解肝经之郁滞,二者共为臣药;陈皮、枳壳理气行滞,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解郁止痛之效。
甘麦大枣汤:由甘草、小麦、大枣组成。能养心安神、和中缓急。适用于震后出现精神恍惚、悲伤欲哭、失眠多梦等心阴不足、肝气失和症状的人群。方中小麦养心除烦,为君药;甘草甘缓和中,养心缓急,为臣药;大枣补益脾气,养血安神,为佐药。三药合用,甘润平补,养心调肝,使心气充,阴液足,肝气和,则脏躁诸症自除。
2.宁心安神类中药:
酸枣仁汤:主要由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甘草组成。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的作用。对于地震后因心阴血不足,虚热内扰而出现失眠、心悸、头目眩晕等症状的人较为适用。方中酸枣仁重用,养血补肝,宁心安神,为君药;茯苓宁心安神,知母滋阴润燥,清热除烦,共为臣药;川芎调肝血,疏肝气,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配伍,以酸收为主,辛散为辅,兼以甘缓,共奏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效。
柏子养心丸:含有柏子仁、党参、炙黄芪、川芎、当归、茯苓等多味中药。具有补气、养血、安神的功效。适用于震后出现心气虚寒,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的人群,可帮助其缓解心理应激导致的心神不宁。
三、针灸调理
1.穴位选择:
神门穴:属手少阴心经,为心经原穴。神门穴有宁心安神、清心泻火的作用。刺激神门穴可调节心经气血,改善因心理应激导致的失眠、焦虑、心悸等症状。
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穴位。内关穴能宽胸理气、和胃降逆、宁心安神。对于地震后出现情绪紧张、胸闷、恶心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效果,可调节人体的气机,改善心理应激状态。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为诸阳之会。针刺百会穴可清利头目、醒脑开窍、升阳举陷。能有效改善因心理应激引起的头晕、头痛、精神不振等症状,提升人的精神状态。
太冲穴: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具有平肝息风、疏肝理气的功效。地震后人们易因情绪波动出现肝气郁结,针刺太冲穴可调节肝经气血,平抑肝阳,缓解烦躁、易怒等不良情绪。
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的起始穴位,位于足底。刺激涌泉穴可滋阴益肾、平肝息风、交通心肾。有助于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改善因心理应激导致的睡眠障碍及情绪问题。
2.针法操作:
由专业针灸师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和体质,采用适当的针法,如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等。一般留针 20 - 30 分钟,期间可适当行针以增强针感。通常每周进行 2 - 3 次针灸治疗,一个疗程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而定,一般为 10 - 15 次。针灸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保持放松,积极配合治疗。
四、推拿按摩辅助调节
1.头部按摩:
梳头法:用双手手指从前额开始,沿头部正中线及两侧向头顶部梳理,力度适中,速度均匀,反复操作 10 - 15 次。此方法可促进头部血液循环,缓解头部肌肉紧张,改善头晕、头痛等不适,同时有助于放松精神,缓解心理压力。
按摩太阳穴:两手中指螺纹面分别按住两侧太阳穴,先顺时针方向按摩 30 圈,再逆时针方向按摩 30 圈。太阳穴具有清肝明目、通络止痛、舒缓头部肌肉紧张的作用,按摩此穴可减轻头部疼痛,缓解因心理应激导致的头部不适及精神紧张。
按摩风池穴:双手拇指分别按在两侧风池穴上,其余四指附在头部两侧,由轻到重按摩 30 - 50 次。风池穴能疏风清热、醒脑开窍,按摩风池穴可改善脑部供血,缓解头晕、头胀等症状,帮助放松身心,减轻心理应激带来的不适。
2.耳部按摩:
提拉耳尖法:用双手拇、食指捏住耳尖,向上提拉 10 - 15 次。耳部与人体脏腑经络有着密切联系,提拉耳尖可刺激耳部穴位,调节全身气血,起到醒脑、镇惊、止痛等作用,有助于缓解心理应激引起的焦虑、失眠等症状。
按摩耳垂法:以双手食指、拇指分别按摩双侧耳垂,每次按摩 3 - 5 分钟。耳垂对应人体的头面部及眼部等部位,按摩耳垂可促进头面部血液循环,改善精神状态,缓解因心理应激导致的精神疲劳。
全耳按摩法:用双手掌心轻轻揉搓双耳,从耳郭上部向下部揉搓,每次揉搓 3 - 5 分钟。全耳按摩可刺激耳部的各个穴位和反射区,调节人体脏腑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缓解心理压力,改善心理应激状态。
五、中医心理疏导与冥想
1.中医心理疏导:中医心理医生或专业人员通过与受灾群众交流,运用中医情志理论,了解其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引导其倾诉内心感受,释放负面情绪。例如,采用 “顺情从欲” 的方法,在合理范围内满足受灾群众的一些需求,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同时,运用中医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为受灾群众分析其情绪产生的原因,引导其正确认识和调整情绪,以平和的心态面对震后生活。
2.冥想放松:借鉴中医的静功理论,指导受灾群众进行冥想练习。让其选择安静舒适的环境,平心静气地坐下或躺下,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排除杂念。在呼吸过程中,可想象自己身处宁静祥和的自然环境中,如青山绿水之间、静谧的森林里等,使身心得到深度放松。每天进行 15 - 30 分钟的冥想练习,有助于缓解焦虑、恐惧等心理应激情绪,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中医调理地震后心理应激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多种方法相互配合,从身心整体出发,调节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以及情志状态。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调理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调理方案。同时,对于心理应激反应严重的人群,应及时结合现代医学的心理治疗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心理康复,帮助受灾群众重建生活信心,恢复身心健康。
温馨提示:本平台文章仅供医院内部员工学习参考,不作为对外宣传使用,且不可作为诊断依据。
免责声明:部分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信息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后台进行删除!